海外网4月2日电据今日俄罗斯援引加拿大《国家邮报》消息,乌克兰“国际军团”目前已暂停招募新成员,并称军团缺乏武器,未经训练的新兵没能提供帮助,还帮了倒忙。
乌克兰“国际军团”的一位发言人透露,尽管乌克兰曾称欢迎西方国家的志愿者加入军团,但这些人缺乏经验,还没有为作战做好准备。目前“国际军团”的招募已暂停。发言人还称,暂停招募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枪支。
一直协助军团筛选人员的加拿大前议员鲍里斯·维泽斯涅夫斯基称,没有经验的新兵在前线可谓一无是处,“有些人认为他们会接受快速训练,拿到枪并前往前线,然而,如果未经训练的人贸然闯入前线,会有各种各样的后果。”
加拿大《环球邮报》新闻网站27日曾发文曝光了赴乌参战的外籍雇佣兵现状,并称大部分人脑子一热就跑到乌克兰,到那才发现对方连枪都不给。
来自加拿大的57岁男子保罗·休斯决定去乌克兰就是一时兴起。他回忆称:“当我越过边境时,我以为他们真的会递给我一把枪。”然而,他很快发现外籍军团装备简陋,组织也十分混乱,“他们不能保证我拥有武器,所以我选择迅速离开。”
外媒称,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承诺给予愿意加入“国际军团”的外国人免签入境,然而,乌克兰军方很快就改变态度,加入“国际军团”人员的条件也变得更加挑剔。上个月(3月),招募范围缩小至有“实战经验”的人。(海外网 李萌)
相关报道
晨枫:乌克兰国际军团,怎么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观察者网)
经常有人将当前乌克兰的国际军团与西班牙内战时代的国际纵队相比。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关键的不同之处。
在西方媒体里,前往乌克兰参加作战的外国人被称为“志愿者”(volunteers);在中国媒体里,他们被称为“雇佣军”(mercenaries)。两种不同的称呼常常引起歧义和争执,其实两种说法都对。
在西方语境里,volunteer指自愿的,是相对于被征召或者被命令而言的。违抗征召和命令是犯法的,要被军法从事的。美军被称为all volunteer military,是因为美国已经取消征兵制,所有军人都是自愿参军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取消了征兵制,转为募兵制,不过在法律上保留在战时转回征兵制的权利。在战斗中,军官也在特别危险的行动前,问一遍有谁volunteer,也就是自愿报名参加行动,自愿的人不够,接下来就要指名了。
在中文语境里,志愿者(volunteer)是没有报偿的。但在西方语境里,volunteer与有无报偿是脱钩的。既可以有报偿,也可以没有,完全看情况。比如美军作为all volunteer army,当然是有偿的,还是世界上军饷较高的。如果特别危险的任务有重赏,但参加的人是自愿的(不管是看在觉悟份上,还是看在报偿份上),不是被指派的,他们依然是volunteer。
另一方面,雇佣军在中外语境里倒是一致:为钱打仗的。在日内瓦公约的1977年增补条款里,雇佣军有明确定义:
1。雇佣军不享有战斗人员和战俘的权利
2。雇佣军指:
a。专门在本地或者外国招募来的战斗人员
b。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c。为个人受益(private gain)而参加战斗,被许诺或者有人(组织)代表交战方许诺报酬,报酬明显超过交战方自己对等人员所享有的
d。既非交战方公民,也非交战方控制地区的居民
e。非交战方武装部队成员
f。没有作为武装部队成员受到非交战方的任何国家的正式委派
所以在西方语境里,雇佣军一定是volunteer,因为必然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征召或者指派的。但在中国语境里,只有为钱而且自愿的才是雇佣军。在乌克兰,这其实无所谓,这些外国人都是既自愿又拿钱的,叫志愿者或者雇佣军都没错。
雇佣军身份的确认依然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但一旦确认,就可由相关国家按照当地法律作为普通刑事罪犯处理。比如说,对在战斗中造成对方伤亡的雇佣军按照杀人犯处理。在1976年安哥拉内战后,法庭就是这样把3名英国雇佣军和1名美国雇佣军判处死刑,执行枪决。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抓住的基地、塔利班战斗人员定性为“非法战斗人员”后,也是照此办理的,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关在关塔那摩。
按照日内瓦公约,非战斗人员不算雇佣军,作为平民处理。但1989年的联合国《反雇佣军招募、使用、资助、训练国际公约》里,雇佣军的定义扩大到以获利为目的的推翻合法政府或者国家秩序的参与人员。换句话说,参与策划、支援的非战斗人员也认作雇佣军。
比较复杂的是私人安保公司人员。在伊拉克,大量美国前军警加入私人安保公司,受到美国政府委派后,与美军混编,作为基地、车队、要塞、设施的警卫力量。他们是非政府但受政府雇佣的战斗人员,参加作战行动,美军是交战方,所以最后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里过关的。美军结束战斗行动、转入维和、政权移交伊拉克后,他们受到交战方委派的地位没有了(伊拉克政府没有雇佣过他们),以后是靠法律上的马虎眼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全部撤出了。
但作为国家武装力量一部分的外籍军团不作为雇佣军处理,他们只是由外籍人员组成,但在待遇、作战、效忠方面与本国军人没有差别。法国外籍军团、英军廓尔喀部队就是这样的特例。
另一个问题是:为钱打仗的肯定是雇佣军,只给很少的钱但为信仰或者理念打仗的,到底是不是算日内瓦公约和联合国公约里的private gain,有时不大好界定。西班牙内战时代的国际纵队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乌克兰国际军团也是如此。
这些到乌克兰的外国武装人员应该算作雇佣军。在理论上,乌克兰国际军团是按照泽连斯基的命令组建的,作为乌克兰国土防卫部队的一部分,相当于内卫的民兵,但非正规军。他们只是为乌克兰作战,并不向乌克兰效忠。尽管乌克兰给的钱不多,还是比直接征召的乌克兰人高多了。
他们的雇佣军身份使得国际军团人员未来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法律地位不好办,被俄军俘虏后,理论上按照俄罗斯法律统统枪毙也无话可说,或者送到西伯利亚服终身苦役。至少俄罗斯是这样解释他们的法律地位的。
法律地位不是主要问题,这些国际军团的战斗力才是主要问题。
这些人鱼龙混杂,什么背景的都有。有身经百战的顶级狙击手,更有连杀鸡都没有亲眼见过的普通平民。
狙击手到了乌克兰,真是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发挥作用的。狙击手本来就是孤狼,顶多需要一个副射手,就可以出动了。
前特种部队人员也可以很快派用场。在西方军队条令里,特种部队最小单位是4人远程巡逻小组,不过这4人都是有经验的老兵、士官和军官,常年在一起训练,配合娴熟。到乌克兰的前特种部队人员要是能拉上老搭档一起前往,可以很快形成战斗力,否则还是需要磨合时间的。要是拉郎配,搭配上一些不给力的搭档,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国际军团人员里有很多有过从军经历,但这些从军经历的作用不好说。在军内的时间更长,经验更多,价值更大;离开军队的时间离现在越近,军内经验越新鲜,价值越大。但在哪国军队服役,什么军种,什么资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乌军还有浓厚的苏军影响。西方军队的组织和运作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下级军官和士官。苏军体系里,下级军官才是连队的灵魂;但在西方体系里,士官才是连队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乌国际军团要是能招到一批欧美军队的资深士官,是有可能相对迅速地形成战斗力的,否则没戏。另一方面,国际军官里士官非常稀少。士官在西方军队里本来就稀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官也是一样,升迁的升迁,退役的退役。只有士官长期服役,他们才是营盘里真正铁打的部分,到老了、干不动了才退役。除了少数特例,现役军人是不能前往乌克兰参加国际军团的,退役士官则干不动了,去也没用。
兵种也有很大的关系。乌军有装甲力量,但在乌克兰战争里,乌军打的基本上是步兵战争,到了巷战阶段,更是步兵为主。如果国际军团里的前军人是步兵背景,这还有点用。不过欧美除了伞兵、陆战队等精锐步兵,一般步兵素质平平,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机械化步兵在乌克兰更是“专业不对口”,因为乌军机械化步兵根本不作为机械化步兵使用,都钻工事、打阵地战去了。
炮兵专业在乌克兰用处不大。俄军反炮兵力量很强,乌军炮兵则与西方炮兵在装备、条令方面都不一样,前炮兵实际上上不了手。装甲兵基本没用,因为乌军根本放弃打坦克战了。通信兵等技术兵种也差不多,装备差别太大,训练和条令完全不一样,上不了手。
工兵倒是有用,多面手就是多面手。巷战阶段,爆破、布雷、架桥、破障的活少不了。工兵也以小分队出动为多,较少大兵团行动。
卫生兵在理论上可以派大用场,战场上永远不嫌卫生兵太多。问题是西方卫生兵的训练、器材、条令都不一样,不见得能与乌军卫生系统很快融合。语言也是一个问题。打仗还可以比比划划,跟着冲、跟着朝哪个方向放枪就行了,卫生兵要是语言不通,很多时候就没法干了。
有点准军事素养的平民其实很尴尬。一方面,他们的射击技术和枪械知识可能比普通步兵都强;另一方面,平民毕竟是平民,在玩票时玩过近战、巷战、丛林战、山地战训练的依然只是平民。战争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平民最缺的不是单兵技巧,而是组织性、纪律性、战术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就像踢野球和正规球队的差别一样。正规球员的个人技术或许不比踢野球的个别人更好,但少犯、不犯低级错误。一群踢野球的人和正规球队对阵,后者的团队意识和战术意识更是碾压野球党。
警察背景的作用也有限。他们的训练和经验是执法作战,与正规的野战或巷战是完全两回事。
国际军团里更多的是看到杀鸡可能都会晕过去的平民。他们只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里见识过战争,但真正的战争完全不是那回事。事实上,国际军团里那些前军人都未必见识过真正的大规模战争。
他们中可能有些人有实战经验,见识过反恐战争,甚至前南斯拉夫内战、海湾战争,听到过枪声、炮声、炸弹声。但在这些西方占碾压性优势的战争里,炮弹、炸弹是砸向对方的,心理优势是压倒性的,在乌克兰可能就是反过来了。重炮炮弹和重磅炸弹在身边炸响时,敌人坦克在大地的颤抖中隆隆碾压过来时,有经验的老兵都可能失态,没经验的“平民战士”吓傻了还是好的,就怕还没有等到大浪淘沙,已经直接淹死了。
据说在美军内部的大国对抗演习中,在反恐战争中富有战斗经验的军官对演习中一天报销两三个战斗旅震惊不已。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局限在营连级行动,每天伤亡是以个位数计算的,两位数就是惊天大伤亡了。但大国对抗的烈度要高几个数量级,这是国际军团里西方前军人也没有见识过的。如果他们还在西方军内,依托体系的力量,这种震撼还能承受,但在乌克兰,他们就是一团散沙,只有靠个人力量自己承受了。
在对面,俄军在乌克兰没有出动全部力量,有各种考虑,但考虑之一应该是主要出动精锐部队,其他部队留守边境的俄罗斯一侧,也作为北约下场时的预备队。这是有组织、有经验、有体系依托的军事集团,一团散沙的国际军团凶多吉少,单兵素质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另一个问题是指挥控制。从新闻报导来看,外国人里很少军官和士官,国际军团估计能由乌军派遣军官指挥。这些乌军军官是把手下的外国武装人员当作异族兄弟,还是夷蛮炮灰,对国际军团的战斗力会有很大影响。
国际军团挂在国土防卫部队下。据报道,外国人抵达后,接受简单训练后,就被派往基辅前线。在30年代,普通人接受简单训练后,就可以在流水线上上手。现代工业已经很难有这样的事了,实际上全员技工化了。战争也是一样。在西班牙内战时代,一队人一人发一支枪、几发子弹,只要对着敌人的方向搂火,就能打仗了。现在不仅装备技术复杂多了,战术也复杂多了,没有良好的训练,尤其是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敌人,低级错误就足以轻易送命,甚至葬送自己的团队。多用合同兵,少用义务兵,也是限制俄军实际兵力投入的重要原因。
基辅实际上只是可见度最高的战线,但不是战斗最激烈、最需要增援的战线,哈尔科夫和马里乌波尔才是。俄军对基辅还是围而不打,国际军团除了在西部的亚沃洛夫训练基地被炸外,还没有见识多少重大作战行动。但这些外国人满腔热情来到乌克兰,要是战争在不断的败退和损失中进行,最初的士气和热情很快就会磨耗。西班牙国际纵队就是这样,最终在节节败退中作鸟兽散的。
乌克兰国际军团与西班牙国际纵队有很多相像之处,但很大的不同是战争的军事特点。西班牙内战在二战前夜,但打的还是一战水平的步兵战争,战术简单,也没有多少机动。在乌克兰战争里,俄军虽然在2022年打了一场80年代的战争,毕竟还是高度机械化、适度数字化的现代战争。国际军团还用国际纵队年代的思维,就刻舟求剑了。
这不是配发几套“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就行的。国际纵队很大的问题在于拘泥于城市,要么强攻(如托莱多),要么死守(如马德里)。战争是靠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来赢得胜利的,解放军在装备水平上不超过国际纵队,国民党军队的机械化程度还高一点,但在广阔原野上,解放军坚持运动歼敌,最后才攻打大城市,取得全国胜利,这就是本质的差别。
乌军(可能包括国际军团)现在主要是小分队作战,零打碎敲地摸掉一些俄军车辆、人员,但在更大的层面上既不能阻止俄军的进军,又不发动强有力的反突击,这对消耗俄军实力有用,但对改变战争进程、把俄军消耗到被迫撤军,还差得太远。
与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相比,乌军在战术上积极一点,但战略上更加消极,连台儿庄、长沙会战都没有,只有逐城死守。苏联红军死守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是为了在反突击中大量消灭德军,否则是不会有反攻柏林的那一天的。
坊间对乌军的不作为多有猜测。乌军不仅没有在野战中发动任何成规模的阻击战或者反突击,连向西乌克兰撤退和保存实力的机动都没有。俄军一方面深远穿插,另一方面猛攻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等城市,与主要由新纳粹武装组成的国民警卫军激战,但并没有对乌军集结地带发动实质性的歼灭战。甚至有猜测,俄军与乌军达成某种默契:乌军不动,俄军不打。其中奥妙,可能要等水落才能石出。但这对国际军团是大大的坏消息,他们在为谁而战?
乌克兰要是以芬兰为榜样的话,想用游击战“耗走”俄军,那就要记住,芬兰在冬季战争中“胜利”之后,被迫割让东卡累利亚地区,占国土面积9%,而且是芬兰“最好”的南方国土。失地在二战中一度靠纳粹德军的帮助夺回,但在战后永久失去了。芬兰在战后也被迫长期恪守中立原则,不光不加入北约,还在主要军事装备方面购买苏制装备以示友好,如米格-21战斗机、T-55坦克,芬军制式突击步枪瓦尔梅特M76是AK-47的本土化改进版,深度改进的萨科RK95被誉为“世界上最精工制作的AK47”,依然使用7.62x39毫米的苏式中等威力子弹。同时芬兰为苏联造船(破冰船、客船、渡船)作为战争赔款,一直到80年代才完结。
苏联也对芬兰另眼看待,远比对其他欧洲国家更为友好。米格-29第一次在境外亮相不是在巴黎航展,而是在1986年7月2日访问芬兰中,那时苏联还没有解体。芬兰对俄罗斯“翘起来”是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之后的事。
另一方面,据说苏联红军在芬兰的表现使得希特勒确信苏联一推就倒,但最后攻到柏林城下的苏联红军,使得希特勒确信他的第三帝国已经梦碎。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国际军团和国际纵队还是很相像的。欧美人踊跃参加,据说已有2万人加入国际军团了。与西班牙国际纵队59000人的高峰相比还有差距,但也是战后从未见过的。有意思的是,当前欧美的经济社会与国际纵队时代有神似之处。
在西班牙内战时代,欧美正是各种思潮激烈冲撞的时代,这也是欧美刚刚受到大萧条重创后的时代,但一战的惨痛似乎远去了。人们在“咆哮的20年代”的繁荣和大萧条的当头棒喝后,陷入惶恐、迷失。惶恐、迷失的人民需要的不仅是好日子,更需要使命感和归属感,需要“有奔头”。西班牙内战中,共和派的反法西斯号召像一盏明灯,把欧美惶恐、迷失的人们吸引了过来,加入国际纵队,与保皇派作殊死抗争。
在乌克兰战争中,“保卫民主、自由”具有类似的号召力,乌克兰的新纳粹和反民主反而被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今天欧美的人们比30年代更加惶恐、更加迷失。这一次,惶恐、迷失来自“历史的终结”式的制度自信被颠覆了,外因是中国,内因是越来越深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
“不民主、不自由”的中国不仅拒不崩溃,还蒸蒸日上。在经济上坐二望一,民众高度认可政府,在政治上日益自信,在军事上迅速弥补差距甚至局部领先。这完全是“拿错剧本”,不可理喻。
反观欧美,经济上浮肿,政治上内耗,族群撕裂,政治正确当道,民意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日益刷新认知,人们看不到出路。通货膨胀,经济呆滞,中产阶级萎缩,“好工作”的就业前景暗淡,抗疫失败,族群冲突,英国脱欧,美国国会山暴乱,从卡车司机示威开始但一直在继续的以抗议“疫政”为名、实际上对一切现状不满的抗议,这些反映的都远不止表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欧美自诩的“制度优势”不管用了,传统生活方式和认知越来越难以为继,民主的矫正机制越来越虚幻,无奈、绝望反而越来越实在。
失落中的人们最需要稻草,需要希望,需要归属感,需要存在的意义。到乌克兰去反对“独裁、暴政和侵略”,成为一些人自我营造正义感和使命感的必须,这是很多人到乌克兰去当“志愿者”或者“雇佣军”的动力。问题是,这在本质上是逃避不如意的现实,而乌克兰新现实的破灭将增加幻灭感。
乌克兰也根本没有把他们当回事。不管有无军事背景,不管有无专业背景,大杂烩短训几天,发一支枪,签一个无限期合约(到战争结束才解约,但什么才算战争结束是乌克兰单方面解读的),就上基辅去“保卫基辅”了。这就是炮灰。
乌克兰正在进行的是奇怪的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乌克兰的战争是披上战争外衣的政治。乌军作为乌方的战争主体不作为,这成了新纳粹民兵、拿起武器的平民的战争。美国和北约一方面坚决支持,另一方面坚决不下场。美国和北约只肯出钱出枪,绝不出人出血。
在经济上,美欧制裁再全面再严厉,就算没有中国因素,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产生效果,如果不是遥遥无期的话。南非不是被制裁得“活不下去”了才放弃种族隔离政策的,古巴、伊朗和朝鲜现在还在被制裁中。
对于满腔热情的外国“志愿者”或者“雇佣军”来说,这是一场无望的战争。为了逃避幻灭而陷入新的幻灭,这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乌克兰好像对自己的处境有所认识,愿意与俄罗斯坐下谈判和平解决冲突的问题,在永久中立和不加入北约问题上,已经与俄罗斯取得很大程度上的一致。这当然是第一步,离最后的和平协议还有距离,但乌克兰把和平进程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真正坚实的和平。
这对现代西方也是绝无仅有的和平进程:对世界和平至关重要,但西方根本使不上劲,西方把自己制裁出了乌克兰的和平进程。在以色列-阿拉伯和平进程中,美国一直是关键角色;在伊朗核协议里,美国退出后急着重新加入,欧盟一直在其中;在明斯克协议里,法德是调停人。但在俄乌和平谈判里,没有西方的位置。
西方当然对乌克兰当局有很大的影响,但影响只是影响,木偶还有失控的时候。英国尤其焦急,前首相布朗和梅杰伙同一批政客,要张罗一个纽伦堡一样的国际法庭,审判普京的战争罪。现首相约翰逊则直接呼吁,不要在战后与普京恢复正常关系,“普京必须失败!”
西方已经在担心用力过猛后下不来台的问题了,外国“志愿者”或者“雇佣军”的问题更大。俄罗斯已经声明不承认他们受到日内瓦公约的保护,被俘后如何处置就看俄罗斯的心情了。由于俄罗斯与美欧互相断航,到时候要遣返都不容易。
西班牙国际纵队没有实现保卫共和的理想,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乌克兰国际军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