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弟改名”背后:不同的规定和不相通的悲欢

那位因名叫“招弟”而感到自卑的女孩芃芃,在历经严格的改名流程后,终于在她20岁的夏天改掉了名字。像芃芃一样叫“招弟”“招娣”的女孩,仅某一个省份就超万人。

  澎湃新闻《当“招弟”决定改名》报道刊发后,更多“招弟”讲述了她们的改名经历。

  迎娣改名“于歌”。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民法典,对于姓名更改的规定有所变动,成为不少“招弟”们改名的契机。

  但有法学教授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指出,严格来说,《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并不能直接作为姓名登记的法律规范基础,因为民法典是民事规范,不是行政规范,而姓名登记具体是行政登记行为,它最直接的规范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遗憾的是,这个1958年制定的条例对于姓名登记事项规定得比较简单,诸如人姓名的选取、姓名变更的条件及次数等问题一概付之阙如。”他说。

  因此,“招弟”这类名字在改名申请中,因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地区倾向于严格对待,且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招弟”想改名,在一些地方依然困难重重。

  歧视:从学校到社会

  出生于1999年的安徽女孩小唯(原名某男)也曾因名字受到过欺凌。小时候她因这个名字被班里的男孩子欺负、辱骂和孤立。后来工作了,同事领导甚至顾客也会嘻嘻哈哈地解读其名字的含义。

  在经济独立前,“招弟”们需要应对来自同学、老师和亲人们的压力,不少人甚至是在旁人的嘲笑中才明白了自己名字的含义。

  天津“00后”女孩于歌原名“迎娣”,早在小学三年级时,村里人看见她就会问一句:“你没有弟弟吗?”她才知道这个名字的意思。等到六年级,开始有同学、朋友给她起外号,调侃她没有招到弟弟,就叫她“迎妹”。

  初中时,电视剧《娘道》播出,剧中有三个角色分别叫盼娣、招娣和念娣,于歌因此又遭受了一番嘲笑,但当时她依旧觉得“迎娣”是个特殊的名字,没想过去改。

  于歌曾问过爸爸起名的缘由。爸爸解释,这是奶奶给她起的,他还偷偷地加了个女字旁。她出生时爸爸才21岁,没有能力当家,只能听奶奶的。同年,于歌姑姑生下了一个男孩,也是奶奶起的名字,叫“天赐”。

  在于歌印象中,家族中其他人包括爸爸、妈妈和爷爷都没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也很爱她,但奶奶比较偏心,会在弟弟去做客时特别准备很多好吃的。

  名字带来的“不好的印象”从学校一直延续到社会。

  今年10月中旬,于歌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简历,希望寻求修改建议,但她发现,不少网友第一眼看见的并不是简历中的内容,而是她的名字“迎娣”,并提醒这会让她在找工作时占劣势。

社交软件上,有网友劝说于歌改名。社交软件上,有网友劝说于歌改名。

  毕业后她共面试了三份工作,其中两次面试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歧视。一个面试官问她,能否去杭州出差三到六个月,她表示可能不行,对方便称:“为什么?是因为你家庭的原因吗?”于歌被问蒙了,表示不是因为家庭,对方追问道,“那是因为你有弟妹要照顾吗?”

  “HR的问法让我感觉我好像在为家庭而活,要给家里顾前顾后,问得我很不自在。”她说。

  此后,她又面试了一份房地产相关的岗位,面试官问到了于歌家庭情况、父母工作等各种细节。结束之后又补充了一句:“你是很缺钱吗?”于歌无奈:“我不缺钱,那我为啥要上班呢?”但她也清楚,自己的名字确实给人一种家庭条件不太好、很“封建”的印象。最后,于歌没有选择这份工作。

  于歌第一次有了改名的念头。她意识到顶着这个名字在职场上,也会有人会因为刻板印象质疑她的工作能力。

  原名“某男”的安徽女孩小唯(化名)也曾遭受过来自同学的语言暴力。从小班里就有男孩欺负、辱骂她,不许小朋友跟她一起玩。初中时,有个男孩子每次看见她都斜眼瞅人,嘴里骂骂咧咧。

  “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去找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说了那个男孩一通,从那之后男孩就不再拿我名字说事,但是对我的态度也没有转好。”小唯说,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什么,要被这样对待。

  上班后,她发现,同事领导甚至顾客会嘻嘻哈哈地解读她名字的寓意,对方会说,你家想要男孩呗,那你有弟弟吗?

  “既然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跑过来专门问一遍呢?”小唯说。

  她问过父母为何给她起这个名字,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名字很好,是翻字典翻的,特意取的名字,还反问她,“你不觉得很好听吗?”

  小唯回答,发音没有问题,但为什么一定要带个男字,真的很难看。父母仍是嘻嘻哈哈地回应:“你去改啊,改名字非常麻烦。”

  “我在想,既然他们知道麻烦,为什么要这么不负责任地选择这个名字呢?没有想过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多大的阴影吗?就因为自己的私心、所谓的愿望?” 小唯说。

  每每此时,小唯总是感觉人的悲欢总是不相通的。“夜里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再想到这个名字,只觉得(它)是个污点,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只是一个愿望,你不是你。”

  改名:“四天改完”和“被拒两次”

  这种“不相通的悲欢”不仅仅体现在“招弟”们改名前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改名时,有些女孩发现,她们与户籍民警在名字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申请改名。

  于歌改名相对轻松而顺利。

  决定改名后,她想了一宿,第二天便给当地派出所打电话咨询,简单陈述了改名原因系“影响工作”,接线人员表示改名需要户口本、身份证两样材料。

  当天,于歌便带着相关材料前往派出所,又在派出所填写了申请书和无犯罪记录证明保证书。

于歌的户口登记申请书。于歌的户口登记申请书。

  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书》中,于歌写道,我是迎娣……在日常生活中,现用名字有歧义,经常被人取笑,在工作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导致给本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特诚恳向贵所申请将现用名“迎娣”更改为“于歌”。

  办理当天,接待于歌的一位女民警对她说,看过有叫“招娣”“盼娣”的,还真没见过叫“迎娣”的,她能理解为什么于歌想改名。

  于歌说,一般情况下个人改名需求是3—7天内给予审核办理,但民警给她加急了。“不久后民警姐姐就打来电话告诉我,她一直追着所长给我办理,户口本上的名字已经修改,之前的户口本名字页作废。”

  改名一共花费20元 (身份证换领的费用),整个流程用时4天,再过10天,于歌便可拿到一张崭新的身份证。

  小唯也是在今年动了改名的念头。八月的一个晚上,她在浏览网站时刷到了网友成功改名的帖子,并附上了详细的流程和详细的材料,让她“突然有了方向”,当时连新名字都还没想好就下了改名的决心。

  之后,她向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民警了解了改名字需要的材料,但由于工作忙碌暂时耽搁了一阵子。

  等到九月份,她趁着休息时间回了一趟老家申请改名。“从申请到办理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办理更名手续过程很顺利,除了早起坐车真的很累,我一整天都在倒车,回来上班也累极了。”她说。

  小唯说,改名确实花了些时间,跑了几个单位,但她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现在,她看到新名字的实名认证都有些恍惚,有种自己终于变成真正的自己的感觉,特别是每次去做核酸、出示健康码时,显示的再也不是“某男”——那个曾让她难受自卑到想藏起来的名字。

  受到较多限制的是芃芃。她提到,办理改名的流程其实并不长,但要说服民警很难。民警曾告诉她,改名理由不行,名字里没有侮辱性词汇,叫这个名字的多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名字。

  “我的户籍所在地是河南一个小县城。”芃芃说,她被要求提交了父母的结婚证等各式各样的材料,在她看来这些都不是必要的,觉得是户籍民警想让她知难而退。

  在学法律的学长的陪同下,芃芃打印了相关法律条文,先发给所长一份,又发给户籍民警一份。“这个过程一直在磨,但是没关系,我提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终于,她在20岁的夏天改掉了“招弟”这个名字。

  在网上,不少市民反映多次申请改名被拒。在广东某地政府官网的互动版块上,名为“群娣”的女子留言中诉说,她在当地派出所提交改名申请,2020年到2021年先后提交两次都被不同理由驳回。

  据北青网2020年12月报道,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其性别女,名胜男,谐音“生男”,因为名字从小遭受到同龄人嘲笑,上学期间曾因名字遭受校园欺凌,在社会上参加工作常被混淆性别,遭受外界言语暴力及心理压力,故申请改名。

  阜阳市政府当时回复表示,根据阜阳市户政管理工作规范相关规定,有五种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姓名,但该女子姓名不在变更范围内,故不予变更。

  另据九派新闻报道,2022年,有浙江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表示自己申请改名被拒两次。其名字里有“胜男”二字。7月8日,嘉善县公安局回应:改名申请要符合《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中的成年人改名条件,再提交与理由对应的充分的证明材料。“您的名字未违背公序良俗,提交的改名理由不充分,故审批不予通过。”

  难题:相关行政法规没跟上民法典变化

  为何受同种类型名字困扰的“招弟”“迎娣”和“群娣”们,改名的流程却宽严不一?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姓名权有如下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也就是说,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自然人有权依法改名。

  但撰写过《公法上的姓名权》等作品的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练军告诉澎湃新闻,严格来说,民法典前述规定并不能作为姓名登记直接的法律规范基础,因为民法典是民事规范,不是行政规范,而姓名登记具体是行政登记行为,它最直接的规范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上海市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也告诉澎湃新闻,姓名权是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但也要遵循当事人户籍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改名须有正当理由,不是想改就改,而对于改名的具体操作,是地方性规定,又各有不同。

  公安部《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第九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要变更现用姓名时,应适当加以控制,没有充分理由,不应轻易给予更改。有充分理由的,也应经派出所所长或乡长批准,才可以给予更改。不好决定的,应报上一级户口管理机关批准。”

  因此,各地针对姓名修改倾向严格对待。比如,安徽省户政管理规定,成年人变更姓名需要满足“姓名或姓名的谐音违背公序良俗的”或“名字中含有冷僻字”。

  在江西等地,成年人变更姓名需要满足“非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身份证名字错误的”“身份证名字或名字的谐音违背公共秩序、善良风俗,或者容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伤及本人感情的”“身份证名字中含有冷僻字,或者公安机关认定确需变更名字的其他特殊情形”等7种情形中的一种。

  在上海,“在同一学校或者工作单位内姓名完全相同的”“名字的谐音易造成本人受歧视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等情形也列入常住户口居民变更名字的情况。

  在前述各省份关于改名的规定中,“招弟”们常常不符合“冷僻字”“完全同名”的要求,更多的人只能从“违反公序良俗”的角度申请改名。但各地对于什么样的名字违反公序良俗,并没有明确界定,比如芃芃认为自己的原名“招弟”违反公序良俗,但户籍民警却觉得这个名字很常见,没什么问题。

  在刘练军看来,“招弟”“招娣”这些名字背后的含义实际上是把当事人作为“招来弟弟”这种心愿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女性(女儿)的物化,是一定要生个儿子以继承家族香火这种“封建糟粕”在姓名上的反映。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所以,他认为,“招娣”“招弟”这种名字当然违反公序良俗。

  丁金坤认为,对于 “公序良俗”的解释要具体化、类型化,解释起来要符合社会常识,也要总结各地改名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步,有一步的进步”。

  针对姓名登记、变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曾有专家呼吁立法。

  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年的报道《观察|民法典实施,能否让成年人改名不再是难事?》中,退休前曾是一名户籍民警的姓名学专家关玺华表示,我国缺少一部能统一适用规范的姓名法。他呼吁,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姓名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姓名法。

  刘练军在《东南法学》上发表的《姓名登记条例学者建议稿及理由》一文中也提到,现行户口登记条例相关规定相当简陋,给姓名登记实务造成了立法匮乏的困境。

他认为,有正当理由就可以申请姓名变更登记,然而,何谓“正当理由”,这个确实难以定义,完全列举亦不可能。总体上,对于“正当理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作一定程度上的扩大解释。对变更姓名持宽容立场乃是个性化时代的基本要求。姓名登记机关应当允许基于个人价值观念、情感、偏好等主观化的私性原因变更姓名。

  刘练军在文章中提到,如果因重名、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等才能改名,而不允许基于情感等主观原因申请变更姓名,那几乎等于剥夺了个人变更姓名的权利,此举无疑不利于人格自由发展……对于公民申请姓名变更,作为登记部门的各地公安机关应当尽可能地予以理解和尊重。

  11月2日,于歌收到了改名后的新身份证。

  于歌说,新的名字取用了父母的姓,后面加了一个“歌”字,整个名字谐音“章鱼哥”,是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角色。她觉得这个名字挺可爱,她也想成为章鱼哥那样的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自己的小爱好,身边朋友很多,热热闹闹,爱他的人也很多。

  改名之后,有人在她曾发布的改名消息下说:愿你在“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破而后立,也愿你有“负者歌于途”的肆意洒脱,于风霜刀剑中且歌且行吧。你好,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