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维权 > 正文

经历三年疫情的应届生,就业还是考研?

2023-02-20 11:54来源:财经杂志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疫情中的大学岁月,在这些年轻的生命中印下持久而深刻的痕迹。

2022年7月到9月,吉林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温淼前前后后投了200多份简历。三个月内,查招聘信息、投简历和面试几乎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不少简历在按下邮件发送键后石沉大海。温淼告诉《财经》记者,有面试的话就准备面试,没有面试就继续找。彼时,防疫形势严峻,无法自由进出校园,面试几乎全以线上方式进行,她甚至试过顶着陌生人的目光,在走廊里做线上演讲。

直到202210月,温淼终于确定下一家浙江金华企业的工作机会。一切尘埃落定后,温淼回头看,自己或许没有必要那么焦虑。

作为2019年秋天入学的大学生,温淼在大一下学期便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温淼一样,新冠一代的大学生们,日常三件套成了口罩、居家、网课

三年中,新冠疫情以超乎想象的力量介入温淼与同龄人学习、生活、娱乐、实习、就业甚至人际关系的边边角角。终于在20231月,各地对新冠的防控级别调整为乙类乙管。三年大疫尾声渐近,这批大学生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

教育部预测,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再次突破纪录。疫情中的大学青春岁月,或许在这些年轻的生命中印下持久而深刻的痕迹。

秋招,二本生难

眼见毕业已经开启倒计时,宋子星至今还没拿到offer(入职邀请)。

当下,她是重庆科技学院的大四学生,专业人力资源管理。2022年下半年,对于二本学生而言,市场上工作实在不太好找。宋子星坦言,2022年秋招很受挫。

每年9月到11月,通常是知名企业发布招聘信息、面试、聘用应届生作为储备人才的黄金时间段。往年秋招,会有大批企业进入高校宣讲招聘。但是2022年秋季,全国防疫形势严峻,高校学生很难自由进出学校,更别提企业人员。

“疫情对线上面试的影响不太大。但问题在于,比较知名的企业只采用线上面试方式,像我这样普通二本的学生很少能得到线上面试的机会,可能在简历环节就被刷掉了。”宋子星告诉《财经》记者,往年秋招学生可以现场投递简历。很多在学历、实习经验方面没有优势的同学,至少还能拿到一次线下面试机会。

      宋子星参加线下宣讲会。图/受访者提供

实际上,院校背景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2.9%,普通本科毕业生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12.5%13.3%,双一流院校的就业优势明显。

2022年秋招,许多企业选择安排三轮面试,包括线上面试和线下面试。宋子星发现,如果开头的线上面试轮不到,后面的线下面试就没有机会,这导致秋招结束后,很多人还是Offer”的状态。疫情之下,企业对于应届生的需求就更少了。脉脉发布的《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显示,2022年,企业招聘总职位量同比减少21.67%

2022年疫情反复,企业经营遭受冲击,全国青年失业率(16-24岁)在7月创下19.9%的新高。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北城市降幅高达28%;而供给方面,各个区域的求职人数均同比大幅上涨。

更何况,这轮秋招开始前,宋子星还完全不了解招聘流程。面试过程中,宋子星注意到,企业普遍很重视专业实践经历,这恰好是她的弱项所在。宋子星计划,抓紧完成手头实习,希望在2023年的春招中具备更多优势。

相较于宋子星,一本院校学生温淼在20227月底就已经开始为秋招做准备。开始求职时,秋招第一批招聘已经结束;到8月底,互联网公司不怎么收简历了;9月、10月就主要是实体企业了。身边有人签得更早,工资又更高,相比之下就会很着急;处于一直面试、复盘、再面试的过程中,没办法不焦虑。温淼说。

温淼不认为新冠疫情对找工作有太大的影响,比如很多互联网企业虽然不进行线下面试,但线上面试也方便。不过,她也表示,校招宣讲-收简历-面试的效率会更高。国企的网上面试流程真的很慢。国企我投得并不多,就是因为太慢了

和同学一起参与校招的氛围也很重要。温淼说,没有氛围,大家可能会比较懒散,不会很着急地去找工作。“如果是自己准备的话,其实很需要动力的”。那阵子,新冠疫情让全国人员流动停滞。有时,温淼会觉得生活慢得难以适应。现在忙起来,她一天要应对三场面试,“还是挺开心的”。

在学校准备线上面试,找到合适的场所也不容易。无奈之下,温淼只好来到教学楼的走廊。对面的女生理解地戴上耳机,温淼硬着头皮对着摄像头即兴演讲起来。

线上面试也会遇到无领导小组形式。不认识的人各自坐在电脑、手机的一端,东一句、西一句。温淼觉得网上讨论非常混乱,“可能连谁在说话都没听清”。

不负一番努力,温淼终于在去年10月收到四份offer。权衡下,她选择了浙江金华一家新能源企业。今年7月,温淼将正式成为社会人。对于未来的新生活,她还没有任何实感,只是笑着告诉记者,如果吃得惯,可能就会选择在那边发展。

瞌睡的网课与受限的实习

这一代学生,受困于新冠疫情、外出不便等因素,临近毕业才发现实践经历不足的,不止宋子星。58同城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生就业趋势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的毕业生只有一段实习经历,专科院校毕业生无实习经验比例高达22%

陈楠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的大四学生。按常理,医学生的许多课程需要到医院的门诊或者病房上课,接触病人、观摩医生开药方、做治疗,所谓“临床”。诸如影像诊断学,原本应该安排上手学习拍摄X光片、使用B超机器等等,上网课后,老师只能播放视频替代。远程抽象的讲解形式经常让陈楠感到意兴阑珊。

很多时候,陈楠在“半梦半醒”中听课。中医内科学,听老师线上讲一些基础知识,听着听着就能睡着。那节课的老师恰好不怎么提问,同学们都能放心睡觉。

上网课后,手法练习也受限。原先的按摩推拿学课,陈楠和同学两人一组,彼此做模特,互相练习,老师随时能够指导;线上授课时,没有临时同伴可以辅助练习,陈楠只能靠揣摩体会。陈楠遗憾的是,只有做了,老师才能看到做得对不对。

“现在面对别人时,我很难觉得自己是个医生。因为缺乏在医院的锻炼,对医院没那么熟悉。”陈楠说,虽然临床实践机会少,她也想方设法找练习机会。现在如果宿舍室友感觉不舒服,她们就给彼此扎针;在家,她也会通过扎针、推拿来缓解父母身体的不适。陈楠觉得,之后还得多花一点时间去医院实习,补上短板。

其他专业上网课,也容易走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张笑妍告诉《财经》记者,每周二的网课一度从早上到晚10点,这成了她微信聊天最多的一天。她甚至收到过好友上网课打瞌睡时误发过来的微信信息。

疫情之前,张笑妍也曾前往光明日报、知乎参观学习;疫情暴发后,这样的机会几乎再没有。难得有前往雄安新区的社会实践计划,最终搁浅。“对于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来说,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

另一位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胡涂涂虽然申请了实习,但工作实践也受到一些影响。他的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实习任务与投资密切相关,需要前往各地考察项目,而疫情期间,跨地区的考察非常受限。胡涂涂曾前往上海临港新区参访港口和企业。去上海,经历了两天两检;回北京,隔离了八天。疫情之下,硬科技行业的研发、生产进度滞后,也影响到原定的投资、融资和交付等进度。

疫情中的不确定性,让胡涂涂倾向于保持现状,而非大胆尝试。学生通常会选择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实习工作,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实习了八个月。他认为,在更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大家往往会变得更加保守和谨慎,避免让自己陷入风险。

这种求稳的心态也体现在宏观数据上。《2022中国大学生就业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央企国企是毕业生首选的企业类型,2023届占比高达42%;其次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2023届占比为37%。而同时,私企和外企的占比在逐年缩小。

疫情之下,学校和公司进出规定很严格,实习也变得更加枯燥。胡涂涂实习的公司位于望京,进入大楼需要48小时内核酸报告,有时又变为24小时内核酸报告;疫情严峻时,学校也会关闭以实习为由的进出校申请。出行困难重重,他只好线上办公。和长达2.5小时的通勤时间相比,随时待命的线上工作并没有更轻松。

难得放风的考研时光

实习、工作并不是2023届大学生的唯一出路。读研究生、升学,是另一条出路。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人。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希望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

关河是西南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她最开始决定考研,就是为了逃避工作。大三上学期结束后,关河基本完成了所有的专业课程。突然凭空出现一大把的空闲时间,她还有点不知所措。考虑到自己难以适应职场环境,她决定尝试考研。

但考研同样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据考研机构预测的数据,2022年考研录取人数总计在120万左右,录取率为26.2%。就业压力增加,考研的难度在上升。

2022年5月,关河开始备考。她没有报辅导班,而是自己搜集资料、购买教材,跟着不同的老师学习。每学完一本书后,需要进入加强阶段的学习,又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老师。关河告诉记者,每一次选择都会让她焦虑一次,始终静不下心。

关河的室友都是会计专业,虽然她们准备的科目大致相同,但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亲密交流。关河的情绪起伏也很大——英语阅读题正确率高,就能“比较开心”。当她发现以前不会做的题目现在还是不会时,开心的情绪立马就烟消云散了。

疫情没那么严重的时候,至少学习到夜晚,室友们还会一同前往超市采购生活物资,稍稍松口气。关河记得,202210月的一天,大家还难得地去咖啡店喝了趟咖啡。聊天时,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精致的拉花摆在眼前,是来之不易的短暂快乐时刻。

但随着疫情愈发严重起来,学校长时间的封控管理开始让她感觉“看不见天日”。202210月,关河还能在两天一次的核酸时间去操场短暂放风。但进入11月,重庆的疫情愈发严重,宿舍楼进行封楼管理。那个时候起,她的心理防线开始逐渐崩溃。

2022年12月,被阳性室友传染病毒成为压垮关河的最后一根稻草。身体不适、担忧二次感染,让她连就算考得很差,无论如何要看一眼试题的念头也彻底放弃了。自然而然地,在备考六个月之后,关河放弃了考研,选择毕业参加工作。

这样的情绪也并非个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亚洲区域合作专项支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11.04%的中国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0.49%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34.19%的学生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结论表明,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敏感,负性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疫情发生前,尤其多见于女性。

现在,关河决定大胆走入职场。“我脑海中的构想和现实肯定有很大差距,更大的可能性是我向社会妥协,”关河笑着对记者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个点。”

相较于千辛万苦的考研,保研的心路历程似乎可以轻松不少。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推免生招生比例虽然未出现明显增长,但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2022年6月,张笑妍开始申请保研。她最初报名了复旦大学的夏令营,由于准备不足很快放弃了复试。此后,她又报名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夏令营。疫情期间,她在家完成了备考、笔试和面试。和朋友的口语练习是她备考的一部分。正式面试前,张笑妍每晚都会和好朋友模拟英文面试,相互提问、回答、补漏。张笑妍认为,这种方式对她帮助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面试都以线上方式进行。面试时,四周安静得张笑妍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尽管候场时间比原定时间更长,也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但好在没有抽到更难的题目。面试结束后,她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人大的拟录取通知随之而来。

留下的,失去的

大学生活,虽然因为新冠疫情陡增不便,但也留下了许多快乐瞬间。

大学四年,关河去了两趟海南,都是奔赴同一位歌手的演唱会。第一趟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尚未暴发。买到演唱会票后,关河慢慢规划行程,通过打暑假工顺利赚到了往返机票钱。第二趟,却要冲动许多——疫情之下,必须得到学院和学校的审批才能请假出校。她中午洗了个头就冲向机场,夜晚便飞到海口。这趟旅程瞒着父母,演唱会上大家还戴着口罩,但是想起来,这份快乐尤为难得。

对于张笑妍而言,疫情也带来了难得的亲密时光。她有很长的时间和家人们相处,无论感染、康复,亲人始终互相照顾、陪伴。许多时候,不能出校门,她便和朋友们探索学校食堂、点外卖、打羽毛球、游泳、跑步。这些普通而温馨的小事,愈发珍贵起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至少我们还待在一起。”张笑妍想了想说。

2022年11月,北京疫情形势变得紧张,张笑妍和朋友们已有一个月没出过校门了。那段时间,正值校园里金黄的银杏叶落满树林。不知是谁在树枝上挂了一块路标,上面写着我在人大很想你。这点小小的浪漫也足够让她们感到快乐。

“不管身在何处,都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也算是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了很多上高中时希望大学能做的事情。”张笑妍笑着说,大学没有什么遗憾。

大学四年,宋子星好像被困在了原地。在她看来,相较于上一辈人,这一代人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而疫情防控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会让我们有一种落差,产生对现实的无力感”。

一直想去海边旅行,但是几乎四年都没有踏出学校的舒适圈。宋子星说,大学四年应是她人生中能拥有的最长的一段自由的时间。不巧的是,新冠疫情几乎贯穿了她的大学生活。“疫情中,没能享受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想起来非常遗憾”。倘若有机会,希望提前结束实习,在工作前空出一个月去旅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温淼、胡涂涂、关河、宋子星为化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