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走私军火有多疯狂?一箱罐头一杆枪
2001年9月17日,一架米—8俄军用直升机飞往车臣。
飞机上坐着两名少将、8名上校和3名尉官,他们此行,是视察驻车臣俄军部署情况的。
当飞机到达格罗兹尼市中心“米努特卡”广场上空时,突然被来自地面的炮火击中,冒着黑烟栽向地面。
飞机坠毁,机上的国防部军官全部丧命。
俄军方闻讯震惊不已,下令展开调查。
一周后,调查结果出来了,这架飞机是被车臣恐怖分子击落的,他们使用是俄罗斯生产的“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
“针-S”防空导弹系统由俄罗斯机械设计局(KBM)负责研制,属于俄罗斯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
“针-S”攻击目标的最大射程为6000米,攻击接近目标的最大目标速度为400米/秒,最大射高为3500米。
精确度也非常高,丝毫不亚于毒刺导弹。
按理来说,这种导弹有严密的管控措施,它是如何落到恐怖分子手里的?
这和苏联解体后,俄军盛行的武器走私有关。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获得独立,叶利钦成为首任总统。
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固,高层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政治与经济秩序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苏联解体的时候,肌体已经腐败,从军队到地方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军队的官兵在一夜之间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非常渺茫。
那些为国家付出青春的官兵,因为苏联解体前途未卜,甚至连薪水都没有人给他们发。
在此情况下,苏联军队内部的一大批腐败分子开始趁机浑水摸鱼,利用职权大搞武器走私,以中饱私囊。
腐败上行下效,下层军官和士兵也不甘落后,纷纷利用监管的漏洞来盗窃武器和设备谋取私利。
不仅俄罗斯,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局势也不稳定,不比俄罗斯强到哪里去。
所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武器走私现象。
小到步枪地雷和子弹;大到坦克、直升机装甲车,甚至小型舰艇到导弹,全都成为抢手货。
据俄军方不完全的统计,仅1992年上半年,俄军就有1.2万支自动和半自动步枪不知去向。
以戒备森严著称的内务部机关,也有武器丢失,至少有2100多把自动步枪不翼而飞。
叫人哭笑不得的是,重兵把守的俄军用仓库和弹药库里,武器也会被盗。
1994年上半年,位于莫斯科市郊的俄军需仓库一下子就丢失了500多支手枪、900多支自动步枪和100多挺机枪,甚至还有15部导弹发射架和反坦克火箭筒也不见了。
记者调查后发现,造成俄军武器走私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官兵缺钱,没有其它因素。
在那段时间,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激增,物价飞涨。
俄军官兵发不下军饷,家属生活没有着落,官兵怨声载道。
万般无奈,他们靠山吃山,只能用武器和军用物资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走私武器的,不仅有俄罗斯军人,还有前苏联军人。
1991年后,许多加盟共和国停止向当地驻军、前苏联军队拨款,他们随即陷入困境,正常的开支都无法维持。
为保持部队的正常生活,一些指挥员只好出卖他们可以支配的军用物资。
当地居民花几百卢布(1俄罗斯卢布=0.0862人民币1俄罗斯卢布=0.0862人民币)就能将仓库里的装甲车开回家去。
当然这些装甲车,名义上已经“报废”。
苏联解体前,苏军从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全面撤军,军队不得不大量裁员。
这样一来,俄罗斯境内的军用仓库、保管基地基本饱和,根本无法继续接纳源源不断运来的武器装备。
万般无奈,那些撤回的武器装备只好露天存放,任凭风刮日晒雨水淋。
很多仓库距离居民点很近,这就给临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苏联刚解体的那几年,俄军走私武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由于大量官兵参与其中,法不责众,谁也不管谁。
你干我干大家干,你有我有全都有。
由于全军都参与走私,武器并不值钱,还没有美国军火市场的价格贵,地地道道的白菜价。
据法新社报道,当时一件做工精美、非常厚实的军大衣,只相当于一支牙膏的价格。
一支让军迷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AK-47步枪,只能换一箱牛肉罐头。
虽然换来的商品远远低于军品本身的价值,但俄军的士兵们依旧乐此不疲、争先恐后。
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一团糟,武器在国内卖不上价格。
因此,走私分子就把目标对准了国外。
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俄罗斯的境内突然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所谓的“机械公司”。
这些所谓的“机械公司”,不但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甚至连厂房都没有,和中国80年代出现的皮包公司差不多。
这些匆匆注册的公司,只有一个业务,那就是倒卖军火。
公司的法人,一部分是俄罗斯现役或者是退役军官,一部分是境外的恐怖分子和投机商人。
1992年,俄罗斯的第201步兵师因为发不出军饷,师部军官经过中间人跟“机械公司”接洽,将部队仓库里的发电机组、以及部分枪支倒卖出去。
说到俄罗斯军火走私,就不得不说说“死亡商人”维克多.布特。
他是全球通缉的军火买卖之王,名副其实的“军火之王”。 他拥有五十多架运输机,是这个世界上最杰出的物流公司。
他的业务只有一个——贩卖军火。
布特1967年1月13日出生于苏联,没有人知道他的具体出生地。
联合国安理会S/2001/363号文件显示,布特出生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
1985年,18岁的布特参加了前苏联空军,担任导航员,之后他被送往莫斯科军事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他能流利使用俄罗斯语、乌兹别克语、英语、葡萄牙语和法语等多国语言,中文也说得不错。
他的军火贩卖生涯,始于1992年,那时候苏联刚刚解体。
他的军火客户遍及欧亚非,美国联邦特工也曾试图从他手中购买武器。
布特在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军火交易中赚了50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他的客户甚至还包括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
2000年布特曾经向利比亚走私了一批直升机、高炮和装甲车等重型装备。
布特贩卖军火的非法所得,被用来走私毒品。
2008年3月,美国毒品管制局特工伪装成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员,在曼谷一座五星级酒店内将他诱捕。
就在美国毒品管制局希望将布特带离的时候,俄罗斯站了出来。
俄罗斯驻泰国大使说,我们一直他追捕他,希望能够将这个人带回莫斯科受审,因为他贩卖的军火大多来自俄军。
2002年布特旗下的一家航空运输公司接下一笔一批T-55和T-62主战坦克的订单,价值上数百万美元,下单的人是乌克兰籍以色列军火贩子瓦希里拉宾诺维奇。
真正的买家,是安哥拉名为卡宾达的反政府武装。
布特旗下的一家航空运输公司准备用运输机将这些坦克偷偷运到非洲,但这笔交易最终被俄罗斯情报部搅黄。
布特的故事甚至曾被拍成电影,2005年好莱坞巨星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Lord of War),就是根据布特的故事改编的。
布特有个很好的合作者,此人是时任西部集群总司令的布尔拉科夫上将。
此人不愧是军人,胆大包天。
苏联解体后,他却乘部队回撤之机,将整车整船的武器交个了布特,将大把大把的美元装进自己腰包。
近水楼台先得月,俄军的武器大多还是被贩卖到了俄罗斯周边国家和地区。
1994年10月19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记者霍罗多夫被伪装成炸弹的文件包暗杀,他之所以死于非命,是因为调查俄军武器走私的时候,涉及到了布尔拉科夫上将,所以就被杀害了。
但是霍罗多夫在办公室的保险柜中留下了布尔拉科夫走私武器的铁证,此君还是东窗事发。
丑闻披露后,叶利钦总统勃然大怒,解除了布尔拉科夫的职务。
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局势动荡不安,出现许多热点,如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
1992开始,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还爆发了一场伤亡惨重的内战塔吉克斯坦还爆发了内战,时间长达5年。
在上述地区,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种族的居民经常发生流血冲突。
为了战胜对方,非法武装不惜血本搜罗武器装备。
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南高加索军区第四、第七集团军所属部队几乎成了非法武装的武器运输大队。
在摩尔多瓦,第十四集团军官兵不遗余力向亲俄罗斯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军事组织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
当然他们这样做,也不排除背后有俄罗斯政府撑腰;但走私武器现象是长期存在的。
在波罗的海三国和塔吉克斯坦,盗窃和买卖武器现象随处可见。
当然,俄军武器走私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前苏军退役少将杜达耶夫和他的分离武装。
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乘乱当上了车臣共和国总统,下定决心要让车臣从俄罗斯联邦分离出去。
为实现这一目标,杜达耶夫组建了非法武装。
为了获得武器,他签发命令,将境内驻军、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划归车臣命令。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从俄罗斯走私了大量武器。
在1994年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非法武装正是使用俄军留武器,打死了约2000名俄军官兵。
俄军走私武器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直到强人普京上台后大力整军,严惩不法分子,俄军贩卖武器现象才被彻底杜绝。